1、为什么高职教育注重的是专业建设而不是学科建设? 答: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分专业进行的,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,是学校教育结构的基本单元;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;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、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。 2、国家在“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,以就业为导向,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”上有什么要求? 答: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,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。 (1)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、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,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。 (2)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,主动适应区域、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,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,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。 (3)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,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、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,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、行业、企业和农村,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。 (4)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,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。 (5)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,与劳动、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,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,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,推行“双证书”制度,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,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“双证书”的人数达到80%以上。 3、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改革,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 答:一是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,纠正不考虑社会需求,而按照现有教师来设置专业的做法和只考虑专业建设的成本的做法。 二是专业建设要体现高职特色,可以对口一家单位、一个行业,也可以与单位、行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,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。 三是对就业不好的专业要及时调整方向,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转型,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。 4、专家组从哪些方面分析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? 答:(1)专业设置的针对性、灵活性和适应性,面向地区、行业和企业急需和紧缺的人才设置专业,并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,专业特色鲜明;(2)专业名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,专业口径宽窄适当;(3)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;(4)知识、能力、素质规格表述明确,与目标定位的一致,具有可操作性。 5、专家组进行专业剖析的方法有哪些? 答:(1)专业负责人介绍专业设置定位、人才培养目标、课程结构体系、教学环节安排、师资队伍结构、专业特色、素质教育、工学结合、基地建设、课程建设、教学模式改革(以教育部2006[16号]为指导,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情况)等(以PPT汇报,汇报时间20分钟以内,全体本专业教师参加),其它教师可补充意见。 (2)专家提问(根据专业负责人的报告内容提出资询,专家可指定专业教师回答)(没有问题的可直接进入下一步)。 (3)教师座谈会(全体专业教师参加,2个小时,主要内容是了解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,以及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实施情况)。 (4)学生座谈会(了解学生对评估工作的理解和参与情况,了解评建工作成效,以及学生对专业教学的看法)。 (5)随机听课、说课(抽取2—3名教师,由专家确定听课或说课,了解“工学结合”教学改革实施的情况)。 (6)教师个别访谈(了解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的理解,及在教师本人教学工作中的落实执行情况) (7)资料查阅。 (8)专家评议,给出剖析评价,填写专业剖析表。 6、专家组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专业教学环境? 答:(1)该专业必需的实验、实训软硬件保障情况;(2)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及保障机制;(3)实验室实验开出率、实训基地利用率情况;(4)图书馆生均面积、馆藏册数、开放时间保障情况,电子阅览室建设和使用情况;(5)专业教学及建设运用校园网情况;(6)专业教学及建设的经费支持保障情况。 7、教师应知的专业基本内容有哪些? 答:(1)专业规范名称; (2)本专业培养目标:明确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的几类岗位; (3)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:具有哪几种职业能力,主要培养的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技能; (4)本专业“双证”的具体要求:学生在校期间应取得哪几种(或几种任选一种)职业类别证书; (5)你所承担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(技能)的,课程的性质是(公共课、基础课、专业课、选修课等); (6)你是不是双师型教师。若是,有什么专业职业证书或实践经历;或不是,你参与过哪些实践教学或某环节实践(技能课、实验课、带班实习、参与某项实验室建设、指导学生毕业设计、校企合作项目等); (7)本专业有哪些实验室、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; (8)你对所担任课程在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上做了那些改革;如何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的特点;如何把职业关键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在你的课程教学中; (9)使用教材是否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(出版社、时间); (10)是否承担有专业技能(或基本技能)课程,若是,是如何组织教学实践测试、考核,有无试题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