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7日下午19点,副校长黄恩兴走进铁道信号施工与维护21A1班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”课堂,为学生讲授主题为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”思政课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红及无课思政教师前去观摩学习。
课前,黄恩兴来到同学们中间,亲切地询问同学们近期学习和生活情况。针对同学们的困惑或困难,他认真倾听,及时指点迷津。温暖的话语和贴心的关怀,为教学营造了和谐愉悦的氛围。
黄恩兴从开拓眼界、体验深刻、发现崇高、建构意义、自我教育五个维度点评学生课前分享的“于本藩铁路事迹及精神感悟”,引导学生从更宏阔的历史视野审视于本藩铁路事迹,设身处地感受铁路建设者的艰辛历程,挖掘事迹背后的精神价值,帮助学生将个人感悟升华为历史认知与价值判断,在思想淬炼中提升精神境界。层层递进的点评既深化了学生对铁路精神的理解,又为新课的展开铺设了思想阶梯。
黄恩兴围绕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”主题,采用问题链导学模式,通过“文化是什么”“文化有什么作用”“中华文化何以自信”“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有什么关系”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,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。在师生讨论中,他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宏观视角,系统梳理了从甲骨文到四大发明、从《诗经》楚辞到唐诗宋词等中华文明辉煌成就,并结合当代文化现象,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内涵;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熟悉的《黑神话:悟空》《哪吒2》等文化热点,分析揭示了文化在民族生存发展中的核心价值;通过中西方文化特质的多维对比,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、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;结合汉唐盛世等典型案例,深刻论证了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根基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。
黄恩兴这堂思政课以精心设计的“文化四问”问题链层层推进,通过沉浸式情境和对比论证,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,让文化自信在古今对话中自然生发,在文明互鉴中扎根铸魂。整堂课既有贯通古今的理论纵深感,又饱含观照现实的人文温度;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,又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光芒,为新时代思政课如何实现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的有机统一提供了生动范例,树立一堂有筋骨、有血肉、有温度的思政“金课”标杆。
撰稿:夏燕
审稿:朱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