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知岁月短,还需惜余晖
添加日期:2022-11-28  作者: 1987级铁道信号22班校友 郑兴华

岁月如沱江之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逝,耐寒的松树在初冬暖阳的沐浴中,依然展露着秋的英姿,在这丰收的时节里,迎来了我的母校――内江铁路机械学校七十周年华诞。

内江,位于川东南,居成渝之中,沱江穿城而过,养育着此地的人们,内江因制糖业发达又别称“甜城”或“糖都”。

内江铁路机械学校就位于内江市中区火车站西南侧,紧挨内江机务段。

对江西学子而言,求学的路漫长而遥远,自赣地出发,途径湘贵渝而至内江,行程两千多公里,需要两天两夜以上的时间。何止是蜀有崇山之阻,沿途所经的贵州省之境,亦皆是高深的桥梁与绵长的隧道,弯曲的铁道线上,火车可以首尾相望。上学路上好奇而又新鲜的感觉消除了旅途的疲惫。

回想我们1987级校友,入校时刚好建校卅五周年,至今日而言,是一条时间上等分的中位线,既可仰观又可俯察,继往而又开来。那时的母校历经几十年的耕耘不辍,已初具规模,校风严谨,呈欣欣向荣之气象,众多学兄学姐已是铁道线上的栋梁之才。故而我们是幸运的一届、充满希望的一届。

入校时,我们信号22班班主任是姜远琼老师,姜老师年轻而又风清淡雅,讲课平和且从容。信号21班班主任是时年富力强而又睿智的政治老师邱孝金,邱老师讲课和风细雨,需要静听而不能走神。自此,两班同学相邻而学,比邻而居,朝夕相处,以至情深厚谊。至今,两班同学保留着共同联谊相聚的好习惯。

入学不久,就迎来了军训,我们这一届新生徒步走进军营,吃住于军营。一周的部队生活,磨练了我们的身体,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,也让同学们胃口大开,南方来的同学,最多能一口吃下六个大馒头,为什么呢?好吃。个子稍大的同学,还与教练我们的战士摔跤,生龙活虎啊。我在部队,还剃下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光头,有趣。

八十年代,计算机方兴未艾,第三次浪潮引领着前进的潮流。我也经常走进刚刚建好的图书新馆,抱走几本书,有时虽然看得云里雾里,但借书、读书的兴趣到毕业时依然未减。内江市中区的新华书店,有我曾经走过的足迹,至今我还依稀记得书店的模样。得益于母校的滋养,毕业后的我一直保留着经常买书、日日读书的习惯。我总觉得,工科专业的学子,要对社会与人文学科多有涉猎,观察人生,体验生活,培养起人文的情怀与素养,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视野不至于局限。

教室里,我们听着姜远琼老师朗读的散文,冯忠诚老师讲的电子电路,数学殷毓宗老师年纪虽大,但讲课抑扬顿挫而且幽默,让人记忆深刻。蒋品老师一贯激情洋溢,她的英语流利而又风趣。课堂上,王小明同学总是在专业课程的考试中名列前茅。

阶梯大教室内,有集中上的大课,虽然人多,上课时却毫无杂音,大家静静地听老师的讲解。实验大楼里,电气集中车站的沙盘模型,深深吸引着同学们充满探索的眼神,在那个年代里,有如此的实验器材实属不易。

年轻的我们懵懂与朝气共有,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。周末的夜晚,我们舞动着青春的旋律。圣诞晚会上,同学们围成一圈,互赠各自的礼物。松茅山上,师生一起三五人一组野炊火锅,品尝着美味,反差最大的当然是闽省同学,由最怕吃辣而变为麻辣通吃。教室里,有我们经常开展的知识抢答赛。“一二九”纪念日歌咏晚会上,我们全班引吭高歌,追寻先辈的足迹。我们爱动,信号21班、22班,常捧着足球比赛的奖杯。我们爱游,资中重龙山、简阳三岔湖、自贡恐龙灯会等处,都有老师与同学们留下的足迹,游山玩水观灯会,陶冶情操识天下。

那时的交通并不方便,学校虽有一部大巴往返于市区与学校,但那是定时开的,不能挤上大巴的,就只有徒步翻越学校背后的松茅山到火车站,再乘公交去市区。运气好的话,在内江火车站或机务段能遇上往返的机车,可以登上机车边上低矮的踏板,两边围上十多位学生,随机车缓缓而行,几分钟就到了,那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。

晚自习后的男生宿舍,总有校工家属带上煮好的红薯、抄手、面片或骨头汤来售卖,食品的香味从楼道口慢慢飘来,充满着整个楼道,刺激着我们年轻、易饿的胃,饭票、菜票、现金都可以交换。不知道女生宿舍是否同样,希望看到拙文的女同学告知一声。

俗语说,少不入川,老不出蜀。蜀地让我乐不思归,这要不得哦。

那时的校园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。我们求知、读书、行旅、成长,把时间分享给了书籍、睡眠、运动,分享给花鸟树木和山川湖海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热爱。

忘不了野炊时的袅袅炊烟,忘不了沱江岸边雨打芭蕉时的思乡之情,忘不了松茅山上松针的清香,忘不了一年四季被雾笼罩后又雾气消散的快乐。忘不了吃第一口花椒时呕吐而后又爱上麻辣的感觉,忘不了从图书馆中抱走一堆书时的幸福,忘不了在川四年那些曾经走过的地方,忘不了那些当年青春或人到中年的我的老师,忘不了冀云贵川桂闽赣诸省同年,忘不了还能被呵护的那个青春的、纯真的、没有丝毫商业气息的学生时代!

四年的校园生活转瞬即逝,可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,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里,回忆起来依旧历历在目,仿佛就在昨天。“一切都是瞬息,一切都会过去,而那过去了的,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”,普希金的诗句,姜老师临别所赠。

在川四年,除了觉得与故乡远隔千山万水,其余都适应了。毕业后,每每遇到与四川有关的书籍,我都会有意识的收集之、阅读之。如叶圣陶先生的《我与四川》、萧易的《寻蜀记――从考古看四川》、民国大公报记者杨纪的《战时西南》、明代进士曹学佺的《蜀中名胜记》、杨继仁的《张大千传》等书籍。

初冬的暖阳下,密密实实的夜幕下,每每手捧着这些书,都能勾起我无尽的回忆――那些在四川、在母校的时光......。

常叹岁月短,更需惜余晖。

  

后记:

十六日,冯忠诚老师在班上微信群里给我布置了一道作业,让我就校庆七十周年写点东西,使校友们共同回忆那段求学岁月。老师布置的作业,学生当然要完成,否则是有违师命。惶恐之下,回忆那些为我们授业的老师,唯有感恩;回忆青春舞动的校园,却有留恋。今者去校已有三十多年,老师们泰半已退休颐养天年,同学们也都到了知天命之年,往昔之日虽有重返母校相聚,那也是偶尔。师友们天各一方,唯有珍重待春风,期待疫情后的重逢。

十八日,承蒙姜远琼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对文稿进行了调整、修改,使拙文增辉。时隔多年,幸又得老师以教之,甚是感谢。

十七日,胡星华兄对文稿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,使拙文更加充实,在此不胜感谢。

又,为了同学们记忆了解,拙文中直呼老师们的大名,多有不敬,是为歉意。



上一篇:难忘沱江水,难忘松山情
下一篇:无
 
四川铁道职业学院 地址: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彭温路399号
70周年校庆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电话:028-68939970 028-68939908 电子邮箱:scrc70xqb@163.com
Copyright © 2015-2023 SCRC.EDU.CN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版权所有  蜀ICP备15030541号-3
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244号